乘风踏浪上“云”用“数” 深圳港集团加速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2024-09-20 12:59:01 来源:西双版纳凤宁物流有限公司
这是盐田港(000088)区首单基于区块链技术完成的进口共舱集装箱在线无纸化放货。盐田港区是中国远洋集装箱班轮密度最高、吞吐量最大的单一港区之一,承担了广东1/3外贸进出口量,全国对美贸易1/4货物量。“盐田港区块链无纸化换单平台”上线,解决了长期以来共舱集装箱无法在线放货的难题,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的全程线上服务。
SHENZHEN
港口,是支撑城市开放、繁荣的窗口和重要基础设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推进前沿技术与港口场景深度融合,成为港口行业迈向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的新路径。
深圳港集团成立于1985年的深圳港集团,旗下除盐田港区外,还有大铲湾港区、深汕小漠港区等14个国内外各类大型港口。近年来,该集团积极推进“上云用数”行动,以“数云融合”技术体系为核心,携手华为共同打造深圳港云平台,为集团六大业务板块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持续、稳固的云服务支持。自2024年5月投入试运行以来,已有20余个应用系统上线运行,“盐田港区块链无纸化换单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当前,深圳市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通过数字化提升港口和物流网络效能、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深圳港集团在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为六大业务转型建数字化底座
7月9日13时许,深汕小漠港区一片忙碌。装载着2132辆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002594)自主滚装船“开拓者1号”启动引擎,在数艘拖轮“护送”下,缓缓驶向蔚蓝大海。随着该船二赴欧洲,小漠港区的新能源汽车出口累计突破5万辆。这一幕,通过布设在小漠港区的摄像头,实时呈现在位于盐田的深圳港集团数据中心监控大厅的大屏幕上。
深圳港集团数据中心在2022年投入使用,这是深圳港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也是深圳港云平台的关键底座。
在数据中心,记者看到,这里占地700平方米,机房总空间部署容量达230TB。全机房光网布线,全万兆网络覆盖,集大容量、大带宽、高可靠、高算力、低碳、低维护量等特点于一身。
数据中心监控大厅的大屏上实时呈现深圳港集团旗下的各大港口、码头的实景图,从盐田、深汕特别合作区,到惠州、江门,再到赣州、舟山、黄石,远至喀什,作业实况一览无余。
深圳港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创新中心副总经理何水明告诉记者,以前各二级企业的业务系统都部署在各自的数据中心或第三方公有云平台,深圳港云平台建好后,可以实现跨域提供公共云服务,深圳港集团在全国的港口码头,生产业务系统、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等未来都可以统一上“云”。
深圳港集团数字化起步不算最早,但从一开始就做好了顶层规划。
经历了从投资到投资加运营的转变,深圳港集团近年重点发展“港航、海洋、物流、能源、港口服务、产业金融”等六大业务。为给六大业务板块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2022年,该集团与华为共同发布了《深圳港集团数字化转型顶层蓝图规划》以及《深圳港集团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顶层蓝图规划里提出的“123N”总体设计,其中“3”指的就是三个平台,即云平台、集团管理平台和统一数据平台。
深圳港云平台采用全自主创新技术底座,以“数云融合”技术体系为核心,通过统一平台、分层管理的模式,实现数据资产统一管理,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为业务快速部署和便捷互通提供支撑。
一方面,深圳港云平台打破了信息孤岛,提高资源调配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也为外部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方位、高可用的企业专属生态级云平台。
区块链让换单更快更“绿色”
2024年上半年
深圳进出口总额高达2.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
深圳港口累计集装箱吞吐量1555万标箱,同比增长14.9%,排名全国第三
深圳港集团的港口吞吐量占深圳港半壁江山。
在深圳港中翼,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亚太地区重要航运枢纽——盐田港区,这里仅用13年就突破千万标箱,2021年累计吞吐量超2亿标箱,创行业最短纪录;
在西翼,大铲湾港区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建设国际化海洋科技产学研基地和远洋渔业交易中心;
在东翼,小漠港区于2021年底正式开港运营,将打造成华南汽车外贸滚装主枢纽港和海洋产业新城。
对各大港区来说,来自世界各地的多艘大船同时作业是常态,因此,对泊位和装卸策划、堆场作业、资源调配等都提出了超高要求。
就放货环节而言,航运供应链存在参与方众多、流程复杂、单证繁多、业务量庞大等问题,尽管集装箱实现了标准化运输,但货物的顺利运抵仍牵扯到承运人、收货人、货代、船代等跨组织、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如何高效进行各类单证及数据交换,成了一大难点。
何水明说,除了港区外,上下游链条涉及众多环节,包括船公司、货主、货代、船代、快递车队等。以前一个集装箱从国外抵达,从单据给到港口,再到车队把货运走,一道道手续完全靠纸质单据的传递,低效且繁琐。
为此,深圳港集团以进口货物放货为切入口,利用区块链(+CA认证)技术的可追溯、可信任等优势,在深圳港云平台上搭建了“盐田港区块链无纸化换单平台”,收货人/货代在链上一次完成贯穿承运人和码头的全部操作流程,在卸货港实现进口放货全流程无纸化,把进口集装箱单证的平均办理时间,由24小时至48小时缩短到4小时以内。收货人和货代的操作便利性大幅提升,24小时随时线上可视化操作方便快捷,海运提单、电子提货单、海运舱单、港区解锁、重箱出闸等信息一目了然。
目前,“盐田港区块链无纸化换单平台”已成功换单1400多单。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港航业务各参与方(包括船公司、货主、货代等)的数据共享与流程简化,通过平台进行进口集装箱业务操作,一票无纸化放货约可缩减10张纸张产生的碳排放,大大减少纸质单证快递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大幅提升了港运物流整体效率。
“像深圳港这样的世界级物流枢纽,比拼的不仅是吞吐量多少,还有服务链条的长度”,在何水明看来,“盐田港区块链无纸化换单平台”上线,是用数字化提升了整个链条的运行效率。“这个平台只是第一步,我们拿这个来试水,未来还有很多的场景可以实现,如组合港、海铁联运等业务系统都可以依托区块链技术为生态圈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业务上“云”增效降本
自2024年5月投入试运行以来,深圳港云平台已有20余个应用系统上线运行,除了区块链,还有智慧园区、智慧冷链、智慧仓储、电子采购等系统平台。
以智慧冷链为例,近年来,深圳港集团大力发展进出口冷链业务,盐田港区现已成为华南冷链进口首选港,同时也是全国冻肉进口第三大口岸。
为了加快完成全球各地的生鲜运输、消杀、查验、报关、仓储流程,深圳港集团开发了智慧冷链服务平台,构建起了集仓储、运输、结算、贸易服务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目前,智慧冷链服务平台已吸引深圳市联众食品、优合集团等211家客户入驻,累计完成订单超2万份。
深圳港物流集团信息管理部王永鸿告诉记者,今年基于深圳港云平台,智慧冷链服务平台的应用又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冻品识别、分拣、堆码、仓储、检索和出仓等环节的全程系统化作业。目前正在开展“冷库智能无人叉车”项目测试,将与深圳港智慧冷链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实时记录和传输货物的位置和状态信息,用无人叉车代替传统人工搬运,提升冷库货物管理水平,打造区域智慧冷库标杆。
再如保税仓储,王永鸿说,以前,货代公司会先让生产工厂将待出口货物运送到保税仓库,在保税仓库完成拼箱及报关后,再送至码头完成出口,一家货代往往会有多家合作工厂,每家工厂独立报关,需要专门的订单管理员整理后到第三方平台报关,耗时长、人力物力耗费大。
为解决这一难题,深圳港集团量身打造了智慧仓储服务平台,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无缝对接,实现了订单智能审核、自助报关、智慧仓储管理、自动结算等功能,大幅提升了仓储作业的作业效率和智慧化水平,人均订单处理效率提升2.3倍,库内操作效率提升了20%。
同时,基于智慧仓储服务平台,无需再依托第三方报关平台报关,节省了一大笔报关服务费。粗略计算,该平台上线以来,仅此项已为深圳港集团节约了超百万元费用支出。
云上应用生态不断丰富
深圳港云平台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业务上“云”,也正促使深圳港集团逐渐把更多管理搬到“云”上。
为了让采购进一步公开透明,2023年1月,深圳港集团上线电子采购平台,从采购方式、线上交易等五方面,打造一站式、全场景、全链路采购数字化平台。
通过电子采购平台,从发布招采计划到询价再到评标,全流程都得以在线上完成。电子采购平台已吸引4499家供应商注册,累计发布采购计划2823条,2218宗项目已完成全流程线上交易,公开采购率高达88%、节资率达17%。
深圳港集团旗下有着近20家二级企业,今年还尝试探索搭建财务共享中心,把集团企业重复性高、工作量大、易于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财务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与标准化,并集中到财务共享中心进行统一处理。何水明说:“该项目虽仍在建设初期,但一旦把共享中心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未来也会成为深圳港集团上‘云’的一大亮点。”
“深圳港云平台试运营以来,原本不敢想不敢干的事情,现在都敢想、敢试了。云平台有稳定、足够的算力和资源,不用考虑适配性,只需要专注在业务上。”王永鸿深有感触地说,基于深圳港云平台,未来还可以打造一个集仓储系统、冷链系统等应用一体的服务平台,将仓库、冷链、码头等数据打通共享,各业务协同合作,更好地进行集约化管理,提质增效。
何水明介绍,在深度上,会进一步优化深圳港云平台的技术架构,加强数据治理和数据分析能力建设,为业务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决策支持;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和服务范围,覆盖更多港口、物流业务场景和客户需求,上线更多创新应用,如港航板块核心系统、一体化智慧物流服务平台、视频汇聚融合赋能平台等,以进一步提升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