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快递:冷运生鲜,海外快递,古代“快递业”竟然这么发达!
2019-04-15 15:28:09 来源:西双版纳凤宁物流有限公司
在今天,快递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以及交通运输的日益便利,快递网点可谓是遍布全国各地,从“七日达”到“三日达”,甚至“一日达”,现在快递的传送速度一次一次刷新着我们的认知,不管身处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享受到极大的方便。
要知道,有需求就有市场,人类的智慧永远会随着自身的需求而绽放光芒,在千年甚至更早以前的中国古代,那时交通不便,但人们特别是政府与地方官员之间也是需要传递文书或物件的,而早在那时,人们就通过各种各样的“快递”方式和制度,来保障了这种需求。
夏商周:驲传制度,史上最早的快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传递信息组织的国家之一。
早在夏商时期,其实就已经有了“快递”,限于交通,大都是靠人力“捎带”,那时候的民间,有些人靠此为生。
殷墟挖掘出的甲骨文证实,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已有近似于快递的驲(rì)传制度。
当时乘车传递的叫“驲”或“传”,乘马传递的叫“递”或“驿”,而此时的“快递”是丝毫没有私密性可言的,也没有任何的监管措施。
到了西周时期,政府发现“快递”能够提高办事效率,于是设立了相关官职,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周王朝的官职中,便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对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
据《周礼地官遗人》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可见为了保障这些邮传人员,政府都会在邮传途中建立一些“委”、“馆”或“市”的休息场所。
相比早期的驲传制度,此时的“快递业”因为有了朝廷的参与,变得更为规范,分为“徒遽”与“传遽”,一是靠步行,一是靠邮车,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并没有广泛使用。
春秋:快递效率提升,驿站诞生
到了春秋,随着对“快递”的需求提高,快递业飞速发展,大力提速,便有了马传,通过快马代替了脚力,近距离靠单骑,长距离靠接力,因此驿站便由此诞生,但在当时称呼并未统一,称“遽”,或称“邮”,或称“置”,实际上就是最早的驿站,每隔二十里设立一站,供“快递员”休息和换马。
“驿站”的设立极大的加快了文书和军令的船传递,但同时,其安全性和保密性并没有得到保障。
秦汉:快慢件的区分,快递业的规范和统一
到了秦朝,全国得到统一,快递行业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出现了快慢件之分,一般普通物品没有表明达到时间的,就一般配送,标注马上飞递的,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标注十万火急的那就要飞速传达,到了驿站,“快递员”甚至顾不上休息,便立刻换马启程,速度可达到日行500里。
当时,“快递员”的服装也得到了一定的统一。
秦代以水德自命,色彩上“尚黑”、数字上“尚六”。当时的车同轨一律为“舆六尺”,用于快递业务的马匹则是“乘六马”;上等投递员的着装都是黑色。
到了汉代,黑色不受欢迎,投递员穿红色工作服。《后汉书·舆服志》记,东汉驿卒有特殊标记,“驿马三十里一置,卒皆赤帻绛韝云”,即头裹绛红头巾、膀戴绛红套袖。另外,身上还背着“赤白囊”,即一种红白相间的专用邮包。
此外,对于“快递”的安全,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秦时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所以传递之前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则要装入书袋中。
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其中,“函”为一种小木盒,用来装简牍,上有木板盖,刻线三道,凿一小方孔,用绳子扎好后,方孔处要用封泥封好。《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也对当时的信件封装手段有详细的描述。
隋唐:快递业兴盛,可运输生鲜
魏晋时期,魏国人陈群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邮政法规——邮驿令。自此后,“快递业”高速发展,日益规范。
到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快递业发展呈兴盛之势,相比陆路运输,顺水而为的水路运输更显优势,避开了翻山越岭,缩短了送达距离,速度更快。
唐朝时期,国际交流频繁,各国使节和官员公差往来大为增加,朝廷干脆改驿站为馆驿,以突出其迎来送往的"馆舍"功能,相当于如今的招待所。而在盛唐时,全国有馆驿1643个,水驿200多个,从事驿站工作的人员有2万多人,其中80%以上为被征召轮番服役的农民。可见当时“快递业”的繁茂,岑参有一首诗,记录了当时情形: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岑参将驿骑比作流星,速度到底有多快呢,安史之乱时,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远在长安的唐玄宗6天后收到消息,大致推算下来,日行距离已经超过了500里,在当时,可谓神速。
此外,由于“快递”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时也开始流行用快递运送水产、水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只是荔枝来”,从杜牧诗中也可窥见一二。
当时平原郡(今山东境内)进贡的螃蟹,也是使用“快递”运输。据《酉阳杂俎》记载,这种蟹是在河间一带捕捉的,很贵重,在当时一只价值一百钱。为了保证是活的,每年进贡时都用毡子密封起来,捆在驿马上速递到京城。
由此看来,唐时“快递业”虽发展迅速,但“官方快递”却也大都只为皇室及达官显贵服务,很少为民间所使用,可民间也有需求,于是,镖局应运而生,在众多影视作品中都很常见,主要运输大件货物,以镖局担保,并由专人的镖师护送,随着镖局业务发展,也出现了信镖、银镖、物镖、票镖、粮镖和人身镖等,可见,相对于“官方快递”,镖局的范围更广,且更看重“货物”的安全,这类似于如今的“运输保险制度”。
宋元:快递效率进一步提升,管理进一步规范
到了宋朝,政府为文书的传递,建立了递铺,虽然跟“快递”有一字之差,但这个递铺更像现在的邮局,是递送官方文书与物资、捎带递送官员家信的组织。同驿所相比,递铺有三个长处:一是距离短、机构多;二是昼夜不停、接力传送;三是深入内地,具有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通信网。
当时,“快递”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两条:计程责限和依限传送。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完成递送。按照时限可分为三种,即步递、马递和急脚递。顾名思义,就是走着送、骑马送、赶快跑着送,具体选择哪一种就得依据客户的要求了。
据袁枚《隋园笔记》记载,最快的急脚递“日行六百里,以为至速也”,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就是被皇帝下了十二道金字牌急脚递,把他从前线作战中招回临安。
在宋代,需要寄送信件和物品,要到递铺按响铜铃,铺兵听到铜铃就开始办理收寄或者交接手续。《宋会要》在谈到传送铺兵时说:“不以昼夜鸣铃走递,前铺闻铃,预备人出铺就道交收,不得时刻住滞。”沿途驿站秣马以待,一听到铃声就立刻飞身上马,驰往下一站。同时,凡是交急脚递或马递传送的文书,要当着官员面实封装入筒内,叫做“实封入递”,相当于现在的收寄验视制度。铺兵待遇很高,风险也很大,送件路上的危险就不说了,要是发生延误、丢失、损毁等轻则脸上刺字流放,重则砍头掉脑袋,要是有偷看泄露信息者更是株连九族,要求很多也很严,这种法规很大程度上是延续了唐朝所制定的相关律法。
宋朝制定的《金玉新书》是两宋递铺法规总集,收集在《永乐大典》中,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古代较为完整的一部通信法规。
而这种高效率的“快递”制度一直延续至元,元朝四通八达的驿路,惊呆了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如此描述道:“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英里,或三十英里,必有一驿……”并大发感慨:“这真是十分奇异的一种制度,因而在行动上也很有效率,几乎不能用言语来形容!”
明清:最早的“国际快递”以及最早的邮局
到了明朝,“快递业”的发展就更厉害了,那时运输有严格期限要求,像甘肃秦州卫到北京3320里,限110天内到达,简直是良心快递。而最早的“冷运”也是此时, 明代于慎行诗道:“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鲥鱼是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名贵的鱼,经三千里路运到长安后尚能“带雪寒”,原来用的是“冰船”,有人将其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冷藏船”。
而随着国际贸易交流,明代的海外快递,还引进了今天常见的南瓜、玉米、番茄、烟草等作物。
据《上海通志》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出现民信局,又称信局,上海县有协兴昌等信局,这应是当今邮局的前身。
到了清朝,更加完善了驿递体系,将驿,站,塘,台,所,铺统称邮驿,快递速度可以达到一天600里,全国驿站2000,快递员70000,驿站14000!较之前,成倍增加,咸丰年间,冯桂芬效仿西方,建立了邮政局,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全国驿站撤销。
后来,现代快递业兴起于二战后的西方。
近年来,中国快递行业发展迅速,其监管日益完善,到如今,中国的快递市场规模早已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为无数人类提供服务和便利。